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移民移了家安了心 因为有他在
景宁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沈立荣把移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本报记者 蔡亮

  今年4月,我省仅次于新安江水电站的大型水电站——滩坑水电站下闸蓄水。看着眼前的一汪碧水,回忆起几年来移民工作的酸甜苦辣,景宁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兼县滩坑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沈立荣感慨万千。
  
  全心投入为工作
  2004年,沈立荣开始担任景宁县大顺乡党委书记兼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
  滩坑水电站,是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造血工程”,需要淹掉景宁、青田两个县的10个乡镇。
  大顺乡共有2900个移民指标。刚开始,不管如何做工作,群众总是固执己见。移民干部每次进村,都要受到冷落、指责。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的沈立荣深知,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老百姓,要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离开故土、重建家园,谈何容易。这不是喊两句“为大家,舍小家”的口号,就能一呼百应的。做移民的思想工作决非易事,必须先要移心。
  于是,沈立荣带着大家,一趟趟进村,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帮村民实实在在地解决困难。短短一个多月,他走访移民200余人次,收集整理典型个案32个,并将所有的移民资料及时整理归类,一有空就埋头研究。
  炉西坑村村支书张顺治的母亲有残疾,沈立荣四处奔走,到县残联等单位争取资助款,为老人看病。张顺治的妻子胃病犯了,沈立荣专门联系车辆,送她到县医院,并通过移民联系单位为她筹集了治疗费。连张顺治的哥哥结婚,沈立荣都去喝了喜酒,送了贺礼。张顺治终于被沈立荣的诚意感动,在他的带头下,炉西坑村的村民积极行动起来,进而推动了全乡的移民工作。
  2006年初,沈立荣被调到景宁县委政法委任副书记。可他到政法委上班才7天,县委领导就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回到移民工作第一线,担任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沈立荣考虑再三,最终同意了。
  听说丈夫又要回去干移民工作,沈妻哭了:“你有肝病,还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怎么还会去接这个活?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我和儿子想想呀。”面对妻子的哭诉,沈立荣无言以对。

  念好移民工作的平安经
  担任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后,沈立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5万人的动迁,大大小小的事情数不胜数。不过,沈立荣心里很清楚:要想移民工作不出乱子,就必须做好矛盾调处和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确保库区和移民点的稳定。
  沈立荣的工作方式是:提前排摸,抓住苗头;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机动。他常说,工作要前移,要下沉,要到一线去了解情况。
  有一个村,位置在库区水位线以上,不符合移民政策。可是库区建成后,确实会对村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一些村民在几个闹事者的煽动下,背上被子锅灶集体到指挥部里去闹。沈立荣当机立断,一面通知公安拿下了带头闹事的人,一面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他告诉村民,有意见也要通过合法途径来提出和解决,并表示自己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争取别的补贴政策。最后,村民们服气了,不仅再也没有上门来吵闹过,还集体请沈立荣吃了顿饭,向他赔礼道歉。
  沈立荣弟弟的岳父陈火儿,20多年前落户大顺村,一直住在亲戚家的旧房子里。按移民政策,没有固定房产就不能被确认为移民。眼看住的房子要拆了,无处安身的陈火儿只好找到沈立荣。一直磨到夜里11点多,看沈立荣始终不松口,老人气得摔门而出。
  库区有大小企业上百家,补偿经费有几千万元,为了得到更多利益,一些老板也来找沈立荣,送烟送酒,甚至送钱,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面对这些,沈立荣永远只有一句话:法律是钢,政策是铁,能办的事,不送礼照办,不能办的事,给座金山也不能办。

  对政法工作充满信心
  今年4月29日,沈立荣终于盼来了滩坑水电站下闸蓄水的日子,移民工作顺利进入尾声。作为景宁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的他,开始更多地考虑起政法综治和平安创建方面的工作。
  “乡镇、农村的政法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关键是抓住两点:普法宣传,矛盾调处。”沈立荣说,农村普法决不能空对空,一定要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抓普法,这样才能引起村民学法的兴趣。
  “比方说,村委换届年,宣传村委组织法、选举法;新一轮土地承包,就宣传土地承包法;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就宣传劳动合同法,这样就能唤起农民自觉学法的意识。”
  沈立荣认为,农村的平安,前提是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做得好。“农村群众很多时候,要的就是个‘理’。让他们认清了理,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结果。否则,很容易留下后遗症,造成不稳定隐患。所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农村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任何工作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干出成果。”这是沈立荣的信条。“政法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不是一项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结果的工作,需要提前谋划、长期打算。但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